稼穑蓬勃 梦想熠熠——著名作家张浩的影视梦
大豫新闻网 @2024-09-06
稼穑蓬勃 梦想熠熠——著名作家张浩的影视梦
开封广播电视报记者 王娜
张浩和韩书平联合创作的乡村振兴题材主旋律正能量喜剧电影文学剧本《不能再错过》2024年8月由河南省电影局备案,国家电影局公示同意拍摄,定于2025年上映。十几年来,张浩在追寻影视梦的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张浩。
文学路上的追梦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一个追梦、寻梦、圆梦的故事。著名作家张浩追寻影视梦的道路,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其中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张浩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开封市郊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他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河南大学地理系教授,母亲是河南大学外语系办公室副主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自幼对文学十分热爱。1980年张浩把处女作短篇小说《“小马达”拼“车”》交给《遍地红花》杂志的主编屈春山。屈春山给予高度评价,请著名画家丁中一画两幅插图后发表。
张浩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文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从此一发不可收,在国家、省、市级出版社、报刊发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200余部(篇),获奖数十次。两次荣获宣传开封新闻奖,还荣获农民日报“攀登者”征文二等奖、河南日报“小康之路”征文二等奖、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希望的田野”征文二等奖、“纪念开封解放四十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一等奖、开封市首届“太阳能”文学奖等。一天不写文章,他就手痒难耐,心里空落落的。
由于不会用电脑,张浩用稿纸写作。投稿要用电子稿,张浩让女儿、女婿当他的打字员,但修改、校对文章太不方便。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张浩不信这个邪,年过六十他下决心学电脑。年龄大加上眼神不好,打字他用食指在键盘上一个一个戳拼音字母,速度太慢。女儿、女婿给他买了手写板并教会他用电脑建文档、选择字体字号、删改文章、复制粘贴、查找替换等。现在张浩不但能熟练地用电脑写文章,还学会了上网查资料。
张浩与人合作的长篇小说《古城张大宝》2006年在《汴梁晚报》连载8个月,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树友撰写文学评论《古城市民生存智慧的写真——评长篇小说〈古城张大宝〉》在《汴梁晚报》发表,对小说给予高度评价:“《古城张大宝》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开封味儿小说,在描写市井生活、塑造市井人物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填补了用长篇小说反映当代开封生活的空白。最大的贡献就是逼真地写出了古城市民的生存智慧。”
张浩的思维定势具有开创意义。他长期细心揣摩和观察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认为在我们当今的家庭生活中不乏产生诸多矛盾,从而诠释出一系列荡气回肠、凄美哀婉的生动故事。无论喜剧或悲剧,都有其产生的必然因果关系,都是主人公喜怒哀乐、悲天悯人心绪所释放出的情怀。就传统伦理道德来说,“家丑不可外扬”已经是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长期墨守的一个潜意识,人们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尽量避免张扬,使一些长期受到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压抑的人物始终得不到释放和反抗,甚至扼杀了个性的自由追求。他创作的长篇影视小说《家丑外扬》于2011年9月出版发行,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刘思谦撰写文学评论《新世纪爱情婚姻的碰撞——评长篇影视小说〈家丑外扬〉》作为序言。认为《家丑外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有着深刻的反思与理解,对“家丑不可外扬”这一传统的社会伦理、爱情婚姻道德观进行颠覆,对传统道德与现代观念交织下的人性压抑和情感回归进行了细致描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是当前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和可喜的收获。《开封日报》《名人名家》杂志摘要转发。《汴梁晚报》整版发表记者马亮亮撰写的文章《文学汴军的冲击波》,盘点开封的文学创作成果时,第一部分是“影视文学异军突起”,可见其对影视文学创作的重视程度。《家丑外扬》列入其中。
张浩作为文学汴军的一员,肩负着开封文学复兴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他的心中有这样一个影视梦:“创作剧本理应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纸上谈兵’不是目的,不能让开封影视文学的冲击波只停留在书本上。如果能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写的剧本拍摄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让大家了解开封这座古城的辉煌历史和当代魅力,圆了自已的影视梦,也就没有遗憾了。”
为圆影视梦的执着
张浩与时俱进,十几年创作了《家丑外扬》《古城张大宝》《火线出击》《沈家圩子》《耶!吃亏是福》《皖北妹子豫东汉》《51号情报站》《绝密行动》《为生命守候》《美人痣》《咱们的村支书》等十余部电影、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
2007年受大相国寺方丈释心广委托,张浩创作出电影文学剧本《大相国寺》送开封市宗教局审读。该局经过审读讨论后,与大相国寺方丈释心广进行了研究,同意拍摄。张浩马上和河南影视集团联系拍摄事宜。该集团认为电影《大相国寺》既有看点又有卖点,决定与大相国寺合资拍摄。2008年农历正月初四下午,在大相国寺贵宾室召开电影《大相国寺》论证会,大相国寺方丈释心广、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翟俊杰、河南影视集团著名导演卢卫国、开封市原宗教局局长马健、河南大学教授宋史专家程民生、汴梁晚报原副总编辑金聚泰、汴梁晚报原文娱副刊部主任赵国栋以及宗教界、电影界、文学界的几十位专家、作家到会。一致认为电影《大相国寺》采用倒叙手法,展现了大相国寺建寺1450年来的辉煌历史。能获得和电影《少林寺》一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遗憾的是大相国寺扩建资圣阁,拿不出资金拍摄电影,搁浅至今。
2008年张浩根据《古城张大宝》改编创作出喜剧电影文学剧本《四四一块五》。河南影视集团上报国家电影局。2008年10月21日该局备案同意拍摄,又是由于投资不到位未能开拍。
2010年天津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河南影视集团等单位都看好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家丑外扬》,计划投拍,但都要张浩最少找一半投资。张浩无奈放弃了。有朋友帮他联系一家影视制作单位,可以不让他找投资,但要用20万元一次性买断剧本版权,出书、拍电影、拍电视连续剧都不属张浩的名字。张浩感到人格尊严受到莫大污辱,断然拒绝了。
张浩与人联合创作的50集当代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皖北妹子豫东汉》2015年12月经国家广电总局公示,批准备案并下发拍摄许可证。该剧以椿子三姐妹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以弘扬国粹、开发红药、造福桑梓为主线,讲述了改革开放中一个家族艰苦创业的曲折故事,塑造了椿子、梁军、梁光伦、老蔫儿、樱子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皖北和豫东儿女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和命运坎坷的情感历程。由国家文化传播集团和北京鱼乐影业有限公司联合拍摄。但因投资不到位未能开拍。
张浩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火线出击》,讴歌了消防指战员“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英勇精神。以医院大火、水上救援、化工厂爆炸、抗洪抢险等真实重大事件为背景,塑造了一批勇敢的消防救援人员形象。2018年4月23日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备案同意拍摄。2021年4月7日在北京举行开机启动仪式,导演李海江及编剧张浩等出席当天活动。有望2022年上映,但因资金不到位未能拍成。
几次有希望的影视梦让张浩激动一阵子,但都最终化为泡影。但张浩没有悲观失望,为圆影视梦仍执着,仍痴迷,退休金几乎全花在联系影视剧的拍摄上。拍摄影视剧的资金动辄几百万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靠他的退休金根本不行。家人、朋友都劝他放弃算了,没事就在家教外孙女写作文,安度晚年,享享天伦之乐。张浩却说:“我的影视梦既是遥远的、飘渺的,又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我心中有梦就有快乐。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将一事无成。认准要干的事就必须坚持,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如果能在有生之年把我写的剧本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也就没有遗憾了。”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张浩激动得夜不能寐,他自问自答:“中国梦是什么?是民族复兴的未来,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顽强拼搏的成果……中国梦又是人民的梦,我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影视梦,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创作了100多句的豫剧表演唱《中国梦》:“十八大政策指航向,举国上下建小康。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由开封市蜂宝豫剧团认真排演。2013年4月8日精彩亮相第21届开封禹王大庙会,连续演出一个月。通过一对农民老夫妻的所见所闻,绘声绘色地唱出了老百姓对十八大胜利召开,开启实现中国梦新征程的喜悦心情,以及对中国梦的感知和憧憬。2013年5月《中国梦》获得开封市第二届老年人才艺大赛金奖和唯一的最佳创作奖。《汴梁晚报》、开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对张浩创作《中国梦》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从而坚定了张浩圆影视梦的决心和信心。
只要努力坚持,影视梦一定能实现
投资人难觅,张浩的影视梦一直没圆。张浩告诉记者:“也许由于资金不到位,我的影视梦圆不了,但追梦的过程让我天天生活在希望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和幸福。看到《家丑外扬》和《闯关东》《恰同学少年》《金婚》《老大的幸福生活》《孔子》《英雄》等优秀影视小说同在书城的影视小说专售书架上销售,我很欣慰。”
张浩为圆影视梦,自编自导自费拍摄了喜剧微电影《孬舅舅》。该剧时长35分钟,有浓郁的开封特色。演员全说开封话,以构思奇妙、幽默诙谐、笑点不断的故事展现开封百姓的普通生活和酸甜苦辣。孬舅舅嘴孬人好,幽默风趣,机智聪明,为了赚钱闹过不少吃亏上当的笑话。其生活经历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2020年8月上传优酷网,立即走红,好评如潮。记者岳蔚敏撰写消息《开封本土喜剧微电影〈孬舅舅〉走红网络》,在《汴梁晚报》发表。认为微电影《孬舅舅》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有浓厚的中原地域文化特色及开封味儿,让人看后倍感亲切。张浩对记者说:“《孬舅舅》走红网络表明了开封人也能拍出好电影。我们要让孬舅舅成为开封的品牌,为繁荣开封的影视文化产业尽一份力。”
拍微电影只是张浩影视梦的一小部分,他还要拍电影、电视连续剧。《不能再错过》的筹拍,使他多年追寻影视的努力坚持终于有了希望。电影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韩玉萍和王大勇是县高中同学互有好感。高考前韩父重病,母亲让韩玉萍辍学嫁给比她大20岁的侯亮,用11万元彩礼为父治病。王大勇应征入伍,错过了和韩玉萍成为恋人的机遇。韩玉萍婚后生两子一女,不料丈夫侯亮车祸身亡。8年后王大勇转业回村当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苦干7年,发展大蒜产业建成小康村。王大勇向韩玉萍表明心意。当爱情甜蜜和事业成功同时到来时,韩玉萍和王大勇冲破阻碍,绝不能再错过……
电影主题深刻。通过梦想与现实的碰撞,讲述了杞县在新时代发展大蒜产业、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塑造了王大勇、韩玉萍、刘支书、李丽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东柳村在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苦干7年,靠创建大蒜加工厂、开展多种经营实现脱贫,建成了小康村,有力地证明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目前摄制组正在开展筹集资金、海选演员、对外联络等工作。
张浩大半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虽已73岁高龄,但仍壮心不已。今天正处于一个风声水起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了张浩机遇和责任。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中国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中,他寻梦、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缩影。
只要努力坚持,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著名作家张浩简介
张浩,男,1951年出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开封市郊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连续五年被评为河南日报模范通讯员,多次评为开封市宣传战线先进工作者和开封市郊区宣传战线先进工作者,多次评为《开封日报》和开封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在国家、省、市级出版社、报刊、电台发表长篇影视小说《家丑外扬》、长篇小说《古城张大宝》、系列小说《幽默人生》以及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新闻作品共1000余篇,获奖数十次。两次荣获宣传开封新闻奖,调查报告《开封南郊蔬菜批发市场的调查》获开封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奖,消息《范庄村四十二位嫁进城里的姑娘返乡落户》获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好新闻奖,通讯《这仅仅是开始》获农民日报“攀登者” 征文二等奖,通讯《还是那片黄土地》获河南日报“小康之路” 征文二等奖,通讯《咱们的退伍兵》获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希望的田野” 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旋转的金玉米》获“纪念开封解放四十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大赛” 一等奖,报告文学《科技流浪汉》获开封市首届“太阳能”文学奖,论文《弘扬焦裕禄精神 搞好小康村建设》获开封市社会科学家联合会优秀论文奖,《在聋哑的世界里》获开封广播电视学会优秀节目一等奖。通讯《陈大力和他的伙伴们》获开封人民广播电台“农业战线好党员”征文一等奖,通讯《为国争光的刘成银》获开封人民广播电台 “主人翁之歌” 征文一等奖。报告文学《爱的乐章》获开封市庆祝建国四十周年“通用杯”报告文学大赛三等奖,消息《特殊名片》获开封广播电视学会优秀节目三等奖。张浩在电视连续剧《红警》中出演商店经理,在多家电视台、网站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