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 ——开封市救助管理工作纪实

大豫新闻网 @2024-11-01

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救急难

——开封市救助管理工作纪实


一座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

在古老富饶的豫东大地上,有一种温度,是一群人履职尽责,全力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撑起的一个温暖的“家”。

他们就是开封市民政救助工作者。

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个流离失所者找到亲人、一个个无家可归者有了安身之所、一个个陷入困境者得到紧急救助......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

近年来,开封市救助管理站弘扬焦裕禄精神,在市民政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党建统领工作全局,抓好关键环节,坚持共谋划同部署齐发展,统筹推进党建、业务、安全工作全面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三八红旗集体、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五一劳动奖状、市防汛救灾表现突出的集体、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40余项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市民政工作先进单位。

2024年,市救助管理站新一届班子组建后以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创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体系,扎实推动临时救助点建设,积极探索“五结合”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可复制、能推广、闭环化的救助管理新路径,实现了“应救尽救、应救急救”的高质量救助目标。

常态化巡查和专项性救助得到了有机结合。健全的日常巡查值班制度和长效的值班值守为日常救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方参与的节假日值班制度和专项救助管理制度,“寒冬送温暖”和“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实现了常态化救助与专项化救助的无缝衔接、相互耦合。

在各类型救助的快速转换、随季节和天气变化而律动调节的同时,地毯式排查和关键点监测也得到了深度的结合。依托“街头巡查路线图”“重点区域巡查示意图”,和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组建的“联合排查网”、以及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救助网”,市救助管理站指导各临时救助点在辖区范围内实施分类管理、主动排查、追踪保护;以对辖区内可能出现流浪乞讨人员的点位,进行地毯式、立体化的排查走访;对重点区域、人群和时段进行重点关注,真正做到“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围绕人民的真正需求提供服务。市救助管理站将集中式管理和开放式寻亲相结合,以指挥中心、照料中心、信息中心、寻亲中心和应急中心“五个中心”的打造为抓手,对各县(区)长期滞留人员进行接受和集中照料,实现了“人员、服务、信息”等全要素的市、县一体化区域性集中管理模式。通过强化系统内部协作机制,为县级救助管理机构长期滞留人员提供持续高效寻亲服务;加强与公安部门开放合作,率先在全省采取“警站合作”模式,发挥“互联网+”寻亲优势,实现不出站信息核查、比对,目前寻亲成功率已达100%。

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服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之一,市救助管理站的各项事务标准覆盖率达100%。标准化的建设倒推“智能化”的实现,为个性化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站内救助服务以关爱型救助,人性化管理,亲情式服务为导向,坚持7天*24小时来站求助接待、电话联络和来访寻亲受理业务的100%受理率,满足了求助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救助人员提供不同类别的照料服务项目,切实保障救助对象良好的生活环境,全力维护救助对象基本权益。

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重点在街头救助,难点在回归安置和源头治理。开封市创新“1+N”工作模式,以专业化帮扶和社会化共治的有机结合,推动各临时救助点备齐救助物资,扩大救助范围;充分发挥智慧城管、社会爱心人士在流浪乞讨人员快速发现方面的作用,迅速到现场提供专业化救助;制作《关于源头治理流浪乞讨人员局限困境提示函》,协助返乡群众解除流浪诱因,确保返乡困难群众回得去、留得下;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易走失人员信息库及重复流浪人员信息库,减少反复流浪现象。

目前,开封市在市区范围内已经首批建成临时救助点26个,后续将全面铺开建设,使救助管理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近一年来,市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800余人次,其中危重症医疗救助70余人次,为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市救助管理站将以获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为契机,进一步细化推进举措,推动救助管理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以“闯”的精神、“拼”的劲头、“干”的作风,擦亮开封救助品牌温情底色,推动实现开封市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供稿:刘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