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我的书法情结

大豫新闻网 @2024-11-04

我的书法情结

张世群

“字好一半文”是我们那个时代父母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字是一个人的门面,自上小学起,我就特别注重把铅笔字写得方正、端庄、大方、饱满、收放自如,舒展美观。小学三年级上书法描红课,老师要求每堂描写2~3张即可,我却都是超额完成作业,对写字有着较浓的兴趣。

至此后,我课余时间利用各种条件或书写工具,如粉笔、树枝、瓦片等,在路旁对语文书本上的宋体、黑体、楷体、隶书等字体进行饶有兴趣地书写。有时放学后回家的路上,还用事先准备好的坚硬树枝在平坦松软的河滩面上,用楷体写下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篇及名言警句,常常是乐此不疲的沉浸其中……

有时觉得这样写着还不够过瘾,就利用周末放学后去田间割草时,用铲刀在路旁茂密的杨树上当做纸张“刻字”留念,浅绿色的杨树皮比较光滑而脆生,在上面用铲刀刻字,感觉比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还出效果,在我的影响下,几个热爱写字的同学们也纷纷效仿,一时间把路旁的树体上刻下了不同的内容和字体,简直像一场丰富的比赛活动一样……。

说起此事,当我工作多年后回到家乡时,村庄的老辈人说:“如今你的书法写的这么不错,这与你当年地当纸、树当纸的执着练习是分不开的呀!”尽管是玩笑话,可听此言,我顿感有种惭愧之感,毕竟当年在树上刻字,虽不说是有意损伤了树木的生长和美观,但也多少有乱写乱画之嫌、不是一件多荣光的事儿,心存几分歉疚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我的字体书写大方美观,楷行草隶几种书体,在学校还算拿得出手,时常协助老师创办些板报期刊,尤其备受当时刚从开封师专毕业到开封县土山岗乡学校任教的许光老师器重。那时他不过二出头,眉目清雅、头发黑亮,肤色白净,目光深邃,说话谦和有度,处事稳妥得当,而且富有爱心和亲和力,尽显一个青年才俊的风采和人格魅力。许光老师是个认真而细致的人,他经常让我配合他在校园宣传栏上设计创办板报,每期板报均是提前选稿,设计好版面内容、包括插图草稿,办出的板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图文并茂,新颖别致,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亮丽色彩,备受师生好评。有时,许老师还让我介入在腊纸板上进行刻写考卷的任务,之后再用油墨印刷出来。这期间,许老师无论从书写字体、数字符号,还是到内容、段落,都认真而细致的对我言传身教,可谓是手把手的进行辅导传授,使我受益匪浅。

曾记得,我在读初二时的一个明媚的上午,我们下课在教室外做短暂的活动时,恰巧许光老师手拿书本路过这里的时候便叫了声,“玉平同学(这是我学生时曾有名),上次我给你带的《板报指南》《硬笔书法字帖》《美术指南》几本书,你平时要多写多画、多看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呀!我很看好你在这方面的潜能,只要勤奋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听着许老师的话语,我能体会到他真诚的勉励和关爱学生的一片厚意,使我感动不已。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许光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他的帮助和教诲、鼓励与鞭策,至今令我心存感激,永生难忘。

1982年参加工作后,周末逛街时,在开封市中山路或大相国寺门前,常常看到一位老者手提胶泥土水桶和自制的一杆又粗又大的毛笔,蘸着泥水在地上临帖,尤其他收放自如的样子,美观精到的字迹深深地吸引着我,每次都会默默地站在那里观赏半天,久久不愿离去,使我对热爱书法的兴趣更加浓厚。

书法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1983年夏,经人推荐,我参加了市群艺馆组织的书法培训班,坚持用“永字八法”的传统思想去学习书法。自此,让我正式踏上了学习书法的道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书法和理论水平,1985年我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封分校首届书法班。

担任书法的教师均是当时开封颇有名望的书家。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牛光甫老师,主讲魏碑,他既和蔼可亲,又循循善诱,是一位学养深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线条流畅,婉约动人,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靳选之老师主讲行草,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擅长行草书法,宗法魏晋,兼涉历代诸家,颇具影响力;孟舒青老师主讲隶书,尤对汉隶用功最勤,其作品雄健舒畅,挺拔有姿,别有情趣;杨英侯老师集理论教育、文化学者于一身,其书法以篆书著称,作品古朴典雅,圆润平正,深受专家学者称道;黄新年老师擅长楷书,尤在颜柳书体上见长,他讲书法课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特别的生动有趣。值得一提的是,早在80年代初,开封市大街小巷的街牌,蓝底白字,是用楷体书法写成的,其中不少的街牌是出自黄新年之手,其书法劲健秀美,丰盈多姿,给人以春风满面之感受,一时间,好评如潮。在学习书法的三年间,桑凡、刘庚三、刘梦璋、韩伟业等老师也有客串讲座,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不仅学习如何写字,了解每个字的历史背景和寓意,更学习如何用心去感受每个笔画,去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在磨砺中不断提升与超越。

八十年代初,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开封京古斋和书店街中的古籍书店便是我常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心向往之、求知若渴的东西。这里各类书法字帖、美术画刊,文房四宝,古籍书物,不仅较为齐全,应有尽有,且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也是书画人、文化人聚集、交流的地方,那里散发着浓浓墨香、书香气味。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可以选购我最喜欢的字帖,还可欣赏墙上四周不断更换的名家字画。每当买回心仪的字帖时,就如获至宝一样,反复翻看,认真练习,观赏体味,领悟其中的奥妙与真谛。

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有幸结识并得益于刘兆英、桑大钧、郭思源等师友热心指点和襄助,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在著名书法家王宝贵先生的指教下,结合自身的个性、审美、偏好,对自己的书法之路有了规划,我选择了以咬文嚼字、明理得法开始,在《说文解字》《篆书琐谈》中畅游,做笔记、记部首,从理解到归类,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识字用字。一叠叠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大小字迹,翻得发黄的词典。多年来,在从小篆着手开始积累了字法和笔法的基础上, 再主攻大篆,对钟鼎文、甲骨文、金文、石鼓等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直观探索古篆的技巧,借鉴明清墨迹本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格外喜欢吴昌硕篆书的朴茂雄健、字字飞扬的线条,临摹时去深入体会;赵之谦篆书结构新颖,婉畅自然,令我神往;吴熙载的篆书,爽健温润、清雅俊朗,是我追求那种自然洒脱、富有气韵气息的笔意。

多年来,对注重加强书法理论的同时,我对篆书相对偏爱几分,自然也下了些功夫,为了比较全面掌握篆书字体的基础知识,我陆续购买了《汉字解说》《说文解字》《篆书概论》《篆书琐谈》等论著,同时收集了《常用古文字字典》《甲骨文字典》等辞书,使自己对篆书的情怀不断加深和升华,并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临池实践中,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运笔过程中讲究顿挫起伏的意趣和篆隶相兼的情趣,注重在典雅的线条里,杂法一些活泼有趣的表现,笔锋在转动、联动过程间,把控笔法、墨法、章法及浓淡干湿的效果,迟涩与流畅相容的风貌,由庄重而谐趣了,更增添几分俊朗的气质和气韵味道。

篆书作为古文字,书体确实不易书写,不易写好,除了要讲究对古文字的尊重和篆书艺术规律的把握,必须坚守字以养德,摒弃浮躁和跟风心理,静下心来潜心的研究、认真的品读,虔诚的书写、虚心地求教,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雅的精神追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复制粘贴,生搬硬套,而是融入个人的情怀、理解和时代风范,特别是在笔法、形体、墨法、结构上乃至章法上都应有自身的想法。

多年的书法学习,我慢慢懂得书法两字可不止“写字”和“把字写好”那么简单。书法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书法映照个人的修养与情感,它是书写者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一笔一画间,更透露其性格特点、气质风度、情感状态及精神追求。在书法之外,我注重向戏曲、音乐、绘画、诗歌、散文等艺术门类涉猎,从中汲取各艺术的精华与营养,不断提高学养,开阔视野,从而为自己的书法作品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神采。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书法对我越来越有着别样的情怀和吸引力,书法不单单是美观漂亮的一幅作品,书法里更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如今的退休生活中,我对书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更加迷恋钟爱,常常深浸在缕缕墨香里,心性更加深稳,兴趣愈发浓厚,更让我深深地享受着挥毫泼墨带来的快意与喜悦。

书法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我深知,只有广泛汲取各种营养精华,浇灌培育自己的独特的花朵,结出只属于自己的果实,才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真谛和可贵之处,我想,这方是我书法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2024年11月1日写于开封

作者简介: 张世群(曾用名:张玉平),1963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职称。曾供职于原开封市公路局(现开封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开封市政协委员、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长期致力于宣传报道、文学艺术、书法创作和戏曲研究。其中,篆书《风雨同舟志不移,携手共写新华章》,《初心如故,不负韶华》楹联先后入选 全国“风雨杯”,全国十二届交通行业书法展,并荣获优秀作品奖;另有书法作品及理论文章多次入选省、市书协组织的各项展览、或发表在省、市报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