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微博

微信

深中通道通车!20载铸梦,钢铁巨龙飞跃伶仃洋

大豫新闻网 @2024-07-02


一声轰鸣,钢铁巨龙跃然而起,横跨珠江口,将深圳与中山紧紧相连。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座横跨伶仃洋的巨型工程终于揭开神秘面纱。然而,在这条24公里的海上天路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它的诞生,又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怎样的变革?让我们跟随一位建设者的脚步,共同见证这段跨越二十余载的传奇。

铁骨柔情:一位工程师与深中通道的二十年

席俊杰站在深中通道的桥头,望着眼前这座横跨伶仃洋的宏伟工程,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作为深中通道项目的元老级工程师,他见证了这座“海上长城”从构想到现实的全过程。然而,在这条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战略性通道背后,却是无数建设者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席俊杰加入了深中通道的前期研究团队。那时的他,满怀激情,渴望为祖国的交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干就是整整二十年。

“刚开始时,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席俊杰回忆道,“珠江口水文地质复杂,潮差大,风浪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跨海大桥,当时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可循。”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席俊杰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走访了世界各地的跨海大桥,学习先进经验;反复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试验,只为找到最优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席俊杰错过了无数个家庭聚会,甚至没能陪伴在父亲临终的病榻前。

“我记得有一次,女儿在电话里哭着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席俊杰的眼中闪过一丝愧疚,“我只能告诉她,爸爸正在建一座很重要的桥,等桥建好了,就可以天天陪她了。”

2015年,深中通道项目终于获得工可批复。这个消息传来时,席俊杰和同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们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2017年,深中通道正式开工建设。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席俊杰面临的压力更大了。“我们采用了世界首创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技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他说,“有时候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事,但想到这座桥梁将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在建设过程中,席俊杰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深中通道不仅是世界首例桥-岛-隧-水下互通四位一体跨海集群工程,还包含了10项国际领先技术和10项世界首创重大装备。这些成就不仅为中国桥梁建设赢得了国际声誉,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贡献了“中国方案”。

2024年6月16日,深中通道终于通过交工验收。当最后一块路面铺设完成时,席俊杰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想起了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创造价值。”此刻,他深深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通车当天,席俊杰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深中通道。看着车流如织的桥面,听着隧道里回荡的轰鸣声,他的眼眶湿润了。“爸爸,这就是你说的那座桥吗?”女儿仰头问道。席俊杰点点头,轻声说:“是啊,这就是爸爸和许多叔叔阿姨一起建造的桥。它不仅连接了两座城市,更连接了无数人的梦想。”

深中通道的建成,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与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共同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跨江通道群,将极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这不仅为两地居民带来了便利,更为整个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深中通道串联了前海、南沙、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将加速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在大湾区内的流动,助力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

然而,席俊杰深知,通车只是新的起点。“我们还面临着如何确保通道安全、高效运营的挑战。”他说,“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和奋斗姿态,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如今,站在深中通道的桥头,席俊杰的目光越过浩瀚的珠江口,仿佛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蒸蒸日上的未来。他知道,这座桥不仅承载着车流,更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而他,将继续为这个梦想奋斗下去。

“二十年来,我们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这条‘海上天路’。”席俊杰微笑着说,“未来,我们将继续用责任和担当,守护这座连接梦想的桥梁,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中通道的通车,不仅是一项工程的完成,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启。它见证了中国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彰显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同时,它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将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

来源:综合 豫视频 新华社快看等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推荐